从“五一”假期的人潮涌动,到“端午”时节的旅游热力,再到暑期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,各地文旅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期。众多党员干部勇立行业潮头,依托网络平台积极推介家乡,让“久藏闺中”的美景走进大众视野,特色土特产热销四方,既提升了城市知名度,也丰满了乡亲腰包。这一主动“破圈”的担当精神值得点赞,但在流量经济时代,文旅推介不能只盯数字表象,更要锚定长远口碑,在流量与口碑根基之间找到动态平衡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在网络时代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,党员干部放下架子、主动出镜,化身“推介官”,以直播、短视频为家乡代言,既走出了创新服务的新路,也是激活了文旅经济的引擎。然而,流量红利是一把双刃剑:它能迅速提升关注度,但若奉为终极目标,极易陷入“流量焦虑”的怪圈。君不见,有的地方不顾实际,下硬指标搞“赶鸭子上架”式推介;有的为博眼球,用低俗、过度娱乐方式,以“出丑”当“出奇”,以“出格”求“出圈”。这种本末倒置之举,不仅损害了干部形象,更会透支地方文旅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。
网络引流是打开市场的钥匙,而真正让游客流连忘返、口口相传的根本,是深厚的人文底蕴与优质的服务体验。淄博烧烤的走红,靠的是贴心服务与烟火气环境;哈尔滨冰雪游的长盛不衰,源于“全民宠客”的城市温情与对体验的极致打磨。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:文旅热度的背后,是民生温度与产业深耕。
因此,各地推介首需先练好“内功”,提升硬实力。一方面,深挖文化富矿,将独特的历史、民俗融入产品设计,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文旅IP;另一方面,完善基础设施,优化服务质量,在食住行游购娱等环节,构建全链条优质体验,让游客来得安心、玩得舒心。同时,宣传推介要把握“真技巧”,拒绝干部“个人秀”,聚焦山水人文的全景展示,让党员干部成为连接资源与游客的“摆渡人”,唯有精准定位特色,用生动语言讲好地域故事,以创新形式呈现美景、美食、美物,才能让游客从“打卡式观光”转向“沉浸式体验”,让流量真正转化为“留量”,让过客成为“回头客”,最终形成口碑效应。
文旅产业是一场持久战,不能只求一时流量狂欢,而要着眼于口碑的长期积累。地方政府需正确处理“造势一时”与“造福一方”关系,明白“修于内”方能“形于外”,在借网络扩影响的同时,更要在提升产品品质与体验上狠下功夫,既要在基础设施建设、业态创新等“看不见的功夫”上强基础,也要在宣传内容、传播形式等“看得见的技巧”上谋新路。唯有实现流量与口碑的良性互动,才能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推动地方发展、惠民生福祉的强劲引擎。
文旅浪潮奔涌不息,流量是托举发展的浪涛,口碑是深植大地的根系。唯有以流量为舟楫,以口碑为罗盘,在厚植品质沃土上巧借劲风,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立潮头。愿各地以口碑为墨、流量为笔,绘就“口碑熠熠映流量,发展欣欣惠民生”新画卷,让文旅产业在时代浪潮中既见波澜壮阔,更显根基深厚。
(作者:欧志超)
编 辑 | 华琢光
责 编 | 肖安琪 陈煜坤
美 编 | 席珺珺 何洁玲 李育曦
编 审 | 谢 晓 周运华
投稿邮箱 | yjyz003@163.com
— END —